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香范文网欢迎您!
花香范文网花香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正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2023-03-07 18:53:00语文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供大家参阅。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说明方法的区分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拱桥和梁桥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中国石拱桥》。学生讨论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

  小结: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桥;桥洞并不弯曲,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桥。拱桥承受的压力比梁桥大。就外形看,拱桥具有曲线美;梁桥桥式单调。我国的拱桥大多是用石块砌成的。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桥身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 1、激发动机 运用投影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作者:茅以升。

  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检测字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③中国石拱桥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

  3、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

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五、重点研读“赵州桥“段落

  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

  问题: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左边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归纳:

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下节课探讨。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识记说明文知识,深入领会本课内容。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了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部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过渡: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作为联拱石桥的杰出代表——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播放卢沟桥的图片,投影本课时目标)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提问。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2、对照图片,参照课文内容,小组研讨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学生齐读第6、7、8段卢沟桥部分;小组内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思考左边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探讨“卢沟桥”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三、拓展延伸——齐读课文后半部分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桥梁的画面。

  四、布置作业:

  A(学优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 学生设计桥梁,画示意图,写出介绍文字。

  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第三课时

  一、探讨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师讲授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

  2.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教师引导

(1)举例子:本文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最具有代表性。

(2)列数据:第4、5、6、10段都列举了数据。

(3)引用古籍:第7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写卢沟桥的外形,唐代张嘉贞《安济桥铭》写桥设计。“旅人桥”

(4)作诠释:第5段“大拱的两肩上……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5)作比较:第6段“永定河发水时……足见它的坚固”。

(6)打比方:第1、5段

(7)摹状貌:第6段最后一句

  3. 小结:

  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整理,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本文就是说明文特征显著的典范。

  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 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语言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举例说明:

(1)第2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由外表到内在,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写的。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词语次序不可移动。

(2)第3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约”“可能”,是根据写文章时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这里用语准确。

(3)第5段“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依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这 是从时间上相对的说,不犯绝对的毛病。

  2. 数字的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第6段对卢沟桥的介绍,从修建年代、长度、宽度、石拱数、甚至每个石拱的`长度,都运用数字说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 第9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绝不能变动。

△说明文中要准确运用词语,这样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课外说明文语段。

  B:(中等生):书后习题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 赵州桥和卢沟桥

  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 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大约、几乎、左右……)

  2. 运用数字说明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__),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 设置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4

[教学目的]

  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3)“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3.齐读最后一段

  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课文总结

  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_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