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香范文网欢迎您!
花香范文网花香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正文

论语读后感700字9篇

2024-03-09 16:08:08读后感700字

  【前言】下面是热心会员“fucao”收集的论语读后感700字9篇,供大家赏析。

论语读后感700字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1

《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2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3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4

  “阅读经典诵读本,品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中改善自己。”这是我在读完《论语》的前三章后总结来的。《论语》同《弟子规》、《三字经》等9本书被列为国学经典诵读本。

  在《论语》的前三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一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不违背)。”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服侍;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安葬和祭祀他们。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故事,《黄香温席》许多人都听说过吧!故事讲:黄香的母亲去世后,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的时候,黄香读完书便悄悄地躺在床上,当自己身体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后,再叫父亲来睡觉。夏天的时候,由于黄香家住矮房蚊虫多,黄香读完书后,便拿着扇子先把房子里的蚊虫扇跑,再把床铺扇凉,然后扇着扇子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入睡。黄香是一个多么孝顺的好孩子啊。

  也有些人相反。以前有个人的父母有许多房子,他有一个妹妹,他想得到大房子,就在父亲去世后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住,他表面上说自己是医生,把母亲接到家里看病方便,其实心里想:一是为他在单位分到大房子,母亲是家庭成员,分房子时可以加分;二是等母亲死后,子女分割遗产时,他因为赡养了母亲,可以分得多一些。当他得到大房子后,就把母亲锁在一间6平方米的房间里,直到饿死。这个人心眼真恶毒,我们不能学他啊!

  在《论语》这本书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多读读这种书,因为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5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6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7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8

  我的爸爸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但是敬职敬业,是同事们一致认同的好司机!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好爸爸!检查作业、接送我们上学的样样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样样是我的好老师,可有一次,我却当了爸爸的小老师!

  今天我当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师。我把26个字母写在了一张纸上,并且每天教爸爸4~5个,可今天会读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还都不准呢,可伤脑筋呀!通过几天的学习,爸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现在爸爸还是没有完全的学会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练习卷的时候,爸爸总会和我一起做,积累更多的拼音知识。

  这件事,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原本我觉的这句话很荒谬,难道我也能做老师的老师、爸爸的老师吗?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里,我不仅要向心灵手巧的孙卓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沈书煜、关心集体的刘艺灵等好同学学习,也要向平时不声不语但是也有自己优点的同学学习,比如黄宇通平时虽然一声不响,但是他却精通宇宙知识,学习他们的优点。

  渐渐的读论语成为我每天的阅读习惯。通过读论语学做人,让我每天都有收获,思想每天都有提高,并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700字 篇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