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香范文网欢迎您!
花香范文网花香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正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2022-06-10 15:25:53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

  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

  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 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单元测试时间安排:

  三单元测试一:

  单元测试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教学设计

  购物

  教学内容:购物P28-2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书柜、书桌、椅子”的情境图。

  充实背景材料:因为图书不断增加,学校准备为阅览室添置新书柜、新桌椅。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书柜、一套桌椅各要多少元?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桌子要多少元?买4把椅子要多少钱?买4套桌椅要多少元?用1000元可以买几个书柜、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买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椅子要多少元?”等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买4把椅子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时出现的多种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鼓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列乘法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2):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4、2、6”各表示什么意思,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小结: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对于第2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去游乐场”的情境图。根据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等等。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等一步计算的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算式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2): 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请2人板演。 3、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乘火车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乘火车的情境,先让坐过火车的同学讲讲,硬座车厢和卧铺车厢的情景,了解每种车厢的座位情况。再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等等。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提出的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每个问题的解法,并说说是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3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有的认为前面的站点较多,用的时间较多。有的认为前面的路转弯多火车走的较慢,用的时间会多一些,而后面的路较直,站也少,用的时间会少一些。

  0×5=?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买饮料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估算。

  教师结合“买饮料”的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在小组说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学生可能有不同于书上的许多想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准确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展示各种方法,只要算法正确,都应给予肯定。

  方法一:24×3=72(元)

  方法二: 24×3×2

  72×2=144(元)

  =72×2

  =144(元) 方法三:24×2=48(听)

  24×2×3

  48×3=144(元)

  =48×3

  =144(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试一试第2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估算的方法。 3、做练一练的第1、2题。

  练习五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老师记时,学生做39页第1题,集体订正时,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计算练习:

  做39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请4名板演。

  做41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请3名板演。

  做41页第12题。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错误并改正。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39页第3题。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做第4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找规律: 第39页第5题和第40页第9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隐藏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些算式的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估算练习:

  1、第39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再交流怎样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2、第40页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交流方法。学生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可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也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组合,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3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

  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

  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

  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因此,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

  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

  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做法。一是因为教材中编入了计算器的内容,一遇计算就使用计算器,使得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大幅滑坡。二是怕学生养成对计算器过分依赖的坏习惯,索性就不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也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在一个信息儿却对解决问题无效,因为把一个因数估小了,另一个因数估大了,不能把最后的估算结果5000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二种解法是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估算出要准备5500元钱,一定能解决问题。

  四、要明确一点,估算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某种估算策略能在某一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是因为无需利用精确计算就可解决该问题。但有的时候,用若干估算策略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该问题仅用估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精确计算。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89个同学去公园,门票9元一张,带800元够吗?”如果把89估成90,90×9=810,如果把9估成10,89×10=890,如果把89估成80,80×9=720,这三种策略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时候,说明用估算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精确计算。

  总之,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存在多种可用的估算策略,也可能用任何一种估算策略都不能解决问题。估算策略是否可用,完全是视问题情境(包括其中的数据)灵活而定,在某一情境中适用的策略,在另一情境中不一定适用。

  五、如何理解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1题中的优化问题?

  关于饭馆做菜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优化的问题。一是让顾客等待的时间问题,二是饭馆的客流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描述教材上所描述的问题。共有两个厨师,三位顾客,每位顾客点两个菜。假设做每个菜的时间是3分钟,吃每个菜的时间是5分钟。(当然这只是假设,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

  方案一:先做顾客1的两个菜,再做顾客2的两个菜,最后做顾客3的两个菜。

  方案二:先做顾客1和2的第一个菜,再做顾客1的第二个菜和顾客3的第一个菜,最后做顾客2和3的第二个菜。

  那么可以算,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言。第二是大部分人离开的时间都会提前,这样,作为饭馆而言,客流就会比较快,就可以接待新的顾客进来。

  当然,以上只是在假设炒菜为3分钟和吃菜为5分钟的情况,作为一个一般模型,还可以假设炒一个菜为x分钟和吃一个菜为y分钟,那情况就很复杂了。如果把整个饭馆的客流问题做成一个数学模型,就更复杂了。

  当然,我们不要求小学生解释以上这些道理,但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加以解释,如: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上菜,那最后一个人等候的时间太长了,就会有意见了,时间都浪费在等待上了。等等。

  六、如何理解第115页例3码头问题的实际意义?

  关于码头上货问题,主要是从码头调度的角度来考虑排队问题的意义,而不是从船老板的“感受”角度来考虑,因为任何一条船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卸货。排队论在公共汽车、机场等交通调度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8小时卸完的那条船叫船1,4小时卸完的叫船2,1小时卸完的叫船3,我们假设三条船同时到岸,等候时间指的是从到岸那一刻开始,到该条船卸完货这段时间。

  方案一:先卸船1,再卸船2,再卸船3。

  船1等候:8小时

  船2等候:8+4=12小时

  船3等候:8+4+1=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8+12+13=33小时

  方案二:先卸船3,再卸船2,再卸船1。

  船3等候:1小时

  船2等候:1+4=5小时

  船1等候:1+4+8=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1+5+13=19小时

  假设这个码头只有三个泊位,那按方案一,在第9小时才能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而按方案二,在第2小时就可以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这样,码头就会减少拥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