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香范文网欢迎您!
花香范文网花香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正文

《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作品 教学活动设计

2023-09-15 20:38:50教学设计

  下面是热心网友“t1”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共5篇),供大家参阅。

《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寓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二、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三、学生思考并讨论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四、老师提问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五、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三、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四、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五、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六、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七、小组讨论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八、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寓言》教学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 篇5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习练习。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

  (2)你这是帮倒忙啊!

  (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习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习。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