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香范文网欢迎您!
花香范文网花香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大全 正文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6篇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2022-12-26 16:08:00观后感大全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6篇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6篇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供大家品鉴。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1

  上一波A股行情最喷薄之时,正当红的一位某著名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预言,市场将进入牛市下半场。而满怀期待的大家等来的却是4000多点的一路狂跌。

  有歌儿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样,当一切风光鼎盛之时,谁能平静接受股价或者身家的腰斩?

《合伙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啸时美国某造船公司被裁失业的高管们的生活变化。人人名车,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于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部电影就说得就是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的残酷。

  韩寒曾做过一个比喻,正在KTV准备唱歌,结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谓催悲的人生下半场,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更惨的是,不但歌被切了,还直接被人从KTV里赶了出来。

  三个主人公中最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在一边玩着高尔夫一边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职,两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在酒店里偷情,或在活动中露脸,不但展现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满足,也尽显主流社会旺盛的勃勃生机。

  但失业后,下半场的催悲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位老高管的出路,一个是自杀,一个是自己筹资设法让停工的厂子恢复起来并安排被厂方辞退的旧部上班。

  如果说这两个人比较极端,本.阿弗莱克演的这个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数人的情况——还不起房贷,付不起孩子参加活动的费用,卖掉车子......最大的无奈来自被人拒绝。一个37岁男人卖身无门,这种挫折感、无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终,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里干体力活维持生计,渡过难关。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感受相当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比如,在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他减薪时问题就来了。

  所以,比起底层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场会过得更不如意。因为,人对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会更在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曾经写过一篇《后成功时代》,就将许多人成功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描写地淋漓尽致。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每月打入工资卡的薪水金额?还是有多少人冲你微笑赞美?还是什么长什么总的头衔?

  都是,也都不是。

  说是,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给你带来了荣耀和高品质的生活;说不是,是因为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了,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价值。

  在大时代的萧条面前,老无所依的悲哀可以杀死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失去的恐惧。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中有期主题是“尴尬的70后”。说的是70后其实机会很不错,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又赶上网络兴起,多数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于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进取,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实,这才是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和损害。

  在应对“中年危机”中,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及其作者推荐的西塞罗的《论老年》和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获益匪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我们应能比在股市6000时更为清醒,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思考获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砺品格,但人的体验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包括痛苦,包括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无论如何,人其实都是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与成功相比,苦难似乎更是人生的真谛。

  最后,这个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两个人在走钢丝中对视,底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张望。那是他们的更高层吗?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其实更加催悲。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2

  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和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将加盟一部反映金融危机大潮下、企业员工失业的独立电影《公司的人》(The Company Men)。此前,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已经确定主演该片。

  本·阿弗莱克扮演的是一个公司里曾经很红的能人,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他也遭到了裁员,工作丢掉以后,他的10万年薪和保时捷爱车全部化为乌有。凯文·科斯特纳扮演他的姐夫,在建筑业小有成就的他给本找了份建筑工人的工作。汤米·李·琼斯的角色是阿弗莱克离开的那家公司的高级合伙人,面对自己同伴们的贪婪,他依然坚持原则。

  影片由约翰·威尔斯(John Wells)自编自导,将于4月份在波士顿开拍。

  除了这部影片,科斯特纳还在筹备执导影片《The One》,该片剧本由他和《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编剧迈克尔·布莱克(Michael Blake)共同编写,主要讲述科斯特纳扮演的角色继承了30亿美元遗产后跑去冒险,结果在开曼群岛遭遇海盗。

  无独有偶,汤米·李·琼斯也在计划着下一部导演作品,把海明威死后出版的小说《水流中的群岛》(Islands in the Stream)搬上大银幕,不仅导演他还会主演、担任该片制片人。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3

  这部电影是对华尔街式的现代经济模式的质疑?还是对美国人的生活和消费模式的质疑?也许都有,电影只是写实,似乎也没想拍的很深刻,虽然对那些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就靠玩些数字游戏的经济模式也很质疑,不过这部电影更多的只是让我了解了一下一个相近年龄阶层的美国人的生活。年薪10来万,够本阿弗莱克贷款买了栋价值近百万的2层别墅,上班开保时捷跑车,下班去下高尔夫打球,养得起两个孩子,一个不上班的老婆开辆Volvo V70。我这样年龄层在深圳拿10来W年薪的人,要贷款买套近百万的50平米的公寓,那就意味着连吃个快餐都要考虑要两荤还是一荤,高尔夫、两个孩子、保时捷和沃尔沃、再加个不上班的老婆?那不叫写实片叫科幻片了。看来同样是掠夺,有的阶层比资本家还狠啊。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4

  回顾金融危机

  一场关于美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反思

  商业题材电影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这两年来各大电影公司关注的热点,其中,不乏聚焦于商战与阴谋的影片,或者从侧面表现蓝领失业人群生活现实的作品。与这些作品相比,《合伙人》显得更具个性,它一方面离商业焦点很近,片中的失业者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事业的昔日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它又与商业纷争本身保持距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在金融危机动荡下,每一个个体的抉择和命运。正如韦尔斯本人表示,本·阿弗莱克扮演的角色正是一个传统定义的美国梦的样本,他来自劳动阶层,却通过教育和辛勤工作,成为一个前途远大的公司骨干,但是这一切却可能突然之间急转直下。这带去了本片对美国梦,和它背后的公司体制的反思,也带来了危机中个体对于自身利益和他人处境的抉择,而这份个体命运的无常和道德的无奈对于观众可能也是一次个人反思的触发。

  在金融危机中,商业中的你争我斗更加严重,而在其中,鲍比曾经所在公司的合伙人吉利试图恪守自己的商业原则。在这个动荡的经济萧条年代里,他们的坚守与转型对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他们也同时因此开始了对自己曾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在2010年,提起反映美国公司政治,商业内幕的电影,大多数人期待的恐怕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而同时,美国金牌电视制片约翰·韦尔斯却召集了凯文·科斯特纳丶汤米·李·琼斯两员实力派老将,外加近来状态逾勇的本·阿弗莱克,准备以一部表现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公司人失业处境的《合伙人》,作为自己电影界的长片处女作。

  若论,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你我,此片胜过那些金融危机“大片”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5

  一开始是从某个学英文的网站上看到的,但是剧情看完使人很沉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这部电影也还是可以的的,在经历危机的时候应该怎样,失业,连续几个月找不到工作,还有一家子人要养活。这个时候,房子,高尔夫会员这种装x的东西,你不得不放下,甚至是你的尊严,你也必须放下,然后去干体力活,为了养活家人。即使很累,很丢人,因为你之前即使有那么多的工资,但人家现在你白去他也不会再要你了。人人都应该要有那种危机意识,然后学会理智得对待生活,在我们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必须迎难而上,不要被困难打倒。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哪一天,危机就出现了

电视剧《合伙人》观后感范文6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人甚至认为,真实的生活比一切都要高贵。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论点虽然武断,但确实有其道理,特别是考虑到展现现实往往在艺术成就之外,也有其社会和政治意义。因此在美国经历有史以来第二严重的金融危机之际,很多艺术家都觉得自己有责任拍一部有现实意义的影片来回馈社会。

  这么想的不仅是创作者,还有评论家。早在《在云上》推出之际,《纽约时报》就说该片时间很巧,是少数能够和现实相关的影片。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在云上》其实只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和这次大衰退并没有关系,也知道一部影片从立意到出品往往有很长一段时间,还知道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观众更愿意观看逃避现实的娱乐,但《纽约时报》还是坚称《在云上》和现实有关系。

  因此,当一部真正以大衰退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失业为主题的《公司的人》出品后,评论界对其赞不绝口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些评论家忽略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立意好的片子未必拍出来也是好片子。

  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一家大公司在经济危机时为了保持自己的股价,不得不炒了一堆员工,其中即包括汤米?李?琼斯这样的栋梁,也有本?阿弗莱克这样的小字辈,还有克里斯?库伯这样夹在中间的。通过展示他们的人生,导演企图说明美国经济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公司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虽然以现实为主题,但并不基于现实。影片更像是从《纽约时报》各文章拼凑在一起的“乱炖”,但缺乏的就是生活的真实。导演希望控诉资本主义,就安排了公司可能被收购的细节。导演希望讨论美国过去努力工作和现在金融魔术的区别,就多了一个凯文?科斯特纳的买大块的角色以便和“邪恶”的管理者产生鲜明的对比。片子中导演有很多类似的想法,可以看得出来他有很多话要说。

  问题是,他这些想法即不新鲜,也没有深度,而且只能通过呐喊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比如希望说明公司高管都是恶棍时,科斯特纳必须无中生有的大喊:“高管的薪水是一般员工的700倍,他们真的比一般员工更努力的工作700倍吗?”

  按《故事》的说法,不能将主题电影化是创作者很大的问题。《公司的人》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导演没有一个想法能够电影化,或者说有趣的电影化,最终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呐喊和一个接一个的俗套来让情节前进。为了让故事更加有趣,导演还在漫长的第二场戏中增加了辅助情节来抓观众的注意力。但这一切都无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即使如此,如果《公司的人》真的“真”,那么还可以成为有力度的作品,毕竟现实的震撼力是无限的。但就连远在象牙塔、对本片喜爱有加的《纽约时报》都不得不承认,本片拍的不是现实生活。这样一来,本片成了导演技巧不精的意淫,有人可能会喜欢,有人可能会认为他无病呻吟。我恰好属于第二种。